迷你世界白杨树如何种植,迷你世界如何让野人去种地
1340 2025-05-03 05:53:36
【日出红尘】
飞观霞光启,重门平旦开。……红尘扬翠毂,赭汗染龙媒。(张正见《门有车马客行》)
才分曙色第三鸣,旌旗红尘已出城。(李廓《鸡鸣曲》)
【日落红尘】
红尘暮不息,相看连骑稀。(张正见《洛阳道》)
门车马路,此路在浮沈。白日若不落,红尘应更深。(于武陵《东门路》)
剑锋生赤电,马足起红尘。日暮歌钟发,喧喧动四邻。(杨炯《刘生》)
安知我有不平色,白日欲落红尘昏。(李益《轻薄篇》)
与日光有关的红尘,正对应早晚忙碌之景,给人以碌碌之感,所以渐渐便加注了纷纷扰扰的内涵,成了人世间代名词。
有些作品中,红尘便开始兼有虚实二义:
酒酣白日暮,走马入红尘。(孟浩然《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》)
夜半听鸡梳白发,天明走马入红尘。(王建《从军后寄山中友人》)
红尘扰扰日西徂,我兴云心两共孤。(元稹《重酬乐天》)
驱马独归寻里巷,日斜行处旧红尘。(李绅《重入洛阳东门》)
古代小说与戏曲中,常称繁华人世为“红尘”。
意译成英语可以是 :
the world of mortals (有俗世凡尘的意味)
bustling place (熙熙攘攘之处 也有点这个意思)
“看破红尘”可意译为:
see through the vanity of the world
到了唐代,佛教兴盛,“红尘”又多了一个意思,那就是纷纷攘攘的世俗。
如唐代王建《从军后寄山中友人》诗云:“夜半听鸡梳白发,天明走马入红尘。”
此时的红尘,已被喻指繁华热闹的都市。
在佛教里,红色象征世俗诱惑,代表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;尘,乃是尘埃和污垢。
如明贾仲明《金安寿》第四折写的“你如今上丹霄,赴绛阙,步瑶台,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。”
清范阳洵的《重修袁家山碑记》写道:“其自愿混迹红尘,广行善事,以拯危救难。”
这里的“红尘”,就是指让我们烦恼却又逃不开的世俗世界了。
起初不经意的你,
和少年不经事的我
红尘中的情缘
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
《滚滚红尘》的那缠绵忧伤的旋律一响起,就让人想到一个名字:三毛。
陈淑桦 - 滚滚红尘
《滚滚红尘》这首主题歌,出自同名电影。这部电影之于三毛,极其重要:它是三毛第一部中文电影剧本,也是唯一一部,更是一生中的最后一部。故事以旧上海为背景,讲述战乱中能才与韶华、月凤与革命男友之间的爱情故事——它“影射”的是民国时期女作家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。
影片《滚滚红尘》由林青霞、秦汉、张曼玉主演,1990年公映。荣获金马奖8项大奖,创下金马最高得奖纪录。
《滚滚红尘》主题曲由罗大佑填词谱曲,至今仍是经典。
三毛,一个游走在纸背上的灵魂,终其一生都在流浪,将爱恨交织在《滚滚红尘》的原著里。
拍摄期间,三毛常常来探班,甚至亲自示范,在林青霞、张曼玉面前手舞足蹈,她那么投入,就像一个用生命去玩耍的孩子。
1990年金马奖,《滚滚红尘》获得12项提名、8项大奖,包括严浩的最佳导演、林青霞的最佳女主角、张曼玉的最佳女配角,以及最佳影片这项最重的大奖,可是,8个大奖里,偏偏没有三毛的最佳编剧奖。为了这部影片呕心沥血的三毛,没有得到喧嚣红尘的一个承认。
1991年1月4日,48岁的三毛,用一条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……
《滚滚红尘》视频中,陈淑桦的声音,忧伤缥缈,惹人落泪。
来易来去难去
数十载的人世游
分易分聚难聚
爱与恨的千古愁
这数十载的红尘人世游,亦苦亦乐。眷念也罢,割舍也罢,都抹不去滚滚红尘中爱恨交织的记忆,书写着属于三毛自己的传奇……
编辑:杨振鑫
责任编辑:宋科霖 韩瑞
消息来源:英语360
往期回顾: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