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hone大打折!“可能还会降”
9377 2025-05-24 17:44:25
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自然主义L,(https://xueqiu.com/6900196858/337831966)
佛教中的“贪嗔痴”被称为三毒(又称“三不善根”),是众生烦恼和痛苦的根源,也是轮回的根本原因。具体含义如下:
1. 贪(rāga,梵语:राग)
- 定义:对顺境、喜爱之物的强烈贪求与执着,表现为占有欲、渴爱、沉迷。
- 表现: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食、贪睡等,甚至对观念、情感的过度依赖(如“我执”)。
- 影响:贪欲使人永不满足,引发争夺、焦虑,障碍解脱。
- 对治:修“布施”(舍离)、“知足”与“观不净”(如观身体无常)。
2. 嗔(dveṣa,梵语:द्वेष;巴利语:dosa)
- 定义:对逆境、厌恶之人的憎恨与排斥,表现为愤怒、嫉妒、怨恨。
- 表现:发脾气、记仇、攻击性,或对他人幸福的嫉妒(如“凭什么他比我好?”)。
- 影响:嗔心破坏人际关系,导致身心痛苦,是恶业的直接动力。
- 对治:修“慈悲观”(愿众生离苦)、忍辱(安忍逆境)、观因果。
3. 痴(moha,梵语:मोह;巴利语:moha)
- 定义:愚昧无知,特指对佛法真理(如“无常”“无我”)的蒙蔽。
- 表现:颠倒妄想(如认为“万物永恒”“我即一切”)、迷信、不明因果。
- 影响:痴是贪嗔的基础,使人陷入轮回而不知出路。
- 对治:修“智慧”(闻思修)、学习佛法正见(如“缘起法”)。
三毒的关系
- 互相依存:
- 因“痴”不明真相,故“贪”求虚幻的乐;
- 贪不得则生“嗔”,嗔又加深“痴”。
- 比喻:
- 贪如鸟沉迷蜜糖(甘甜但黏住翅膀);
- 嗔如蛇被触怒(瞬间攻击反伤自身);
- 痴如猪啃食秽物(愚钝不辨好坏)。
佛教的修行目标
通过戒(约束行为)、定(专注修心)、慧(彻悟真理)对治三毒,最终超越轮回,证得涅槃。
经典参考:
- 《法华经》:“诸苦所因,贪欲为本。”
- 《大智度论》:“三毒是一切烦恼根本。”
若想深入,可从“四圣谛”“八正道”开始了解佛法如何破解三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