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有效预防PICC堵塞,保障患者静脉治疗安全?

admin 4118 2025-05-08 11:00:14

在现代医学中,静脉通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。然而,许多患者在接受化疗、营养支持等治疗时,常常面临PICC(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)堵塞这一问题。你是否曾经遇到过因导管堵塞而延误治疗的情况?让我们一同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这一常见的医疗难题。

PICC导管为肿瘤患者提供了长期的输液通道,但其堵塞的发生率高达20.6%,这不仅会导致非计划性拔管,还可能引发血栓甚至肺栓塞等严重后果。面对如此高的风险,如何科学地预防和处理PICC堵塞,成为了临床护理中的一大挑战。

不久前,某老年肿瘤专科举办了一场名为“赋能护士-成人PICC堵塞的预防与处理”的文献分享活动,旨在提升护理团队对PICC导管堵塞的规范化管理能力。通过对《成人PICC堵塞的预防及处理专家共识》的深入学习,护理团队从评估、预防、处理三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的讨论。

在堵塞评估方面,护士们被鼓励每天检查回血及输液通畅性,并在治疗间歇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评估。通过精准分类堵塞类型,明确机械性、血栓性和化学性堵塞的典型表现,能够早发现、早干预,从而有效降低堵塞风险。

在风险预防方面,规范的冲封管操作显得尤为重要。使用≥10mL注射器进行脉冲式冲管,避免血液返流是关键。此外,护士们还被提醒避免不相容药物混合输注,并在输注高风险药物后立即进行冲管,以防止堵塞的发生。

在科学处理方面,针对不同类型的堵塞,护士们学习了相应的解决方案。对于机械性堵塞,优先排除导管扭曲或移位;血栓性堵塞则推荐使用阿替普酶或尿激酶进行溶栓;化学性堵塞则需根据沉淀物的酸碱性选择相应的溶栓剂。通过这些措施,护士们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导管的复通率。

在活动讨论环节,护士们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。通过对科学理论的学习,许多护士意识到,护理实践需以高质量证据为基础,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。比如,陈护士提到,在处理血栓性堵塞时,溶栓剂的使用剂量和保留时间应遵循专家共识,而不再依赖经验操作。

总之,此次文献分享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护理技术的革新。通过科研赋能,护士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,以科学评估、精准预防和规范处理,为患者构建安全的静脉治疗屏障。未来,随着循证护理实践的持续推进,我们期待每一名护士都能成为患者生命通路的守护者,确保每一次输液的安全与尊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上一篇
下一篇
相关文章